首页 >资讯参考 >

年年都说“史上最热”,是谎报还是人类更耐热了?|当前速讯

发布日期:2023-06-27 09:09:11 来源:极目新闻 分享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南北气温“倒挂”。

南方,在“暴力梅”的持续打压下,气温嚣张不起来,体感清凉舒爽。与此同时,北方多地“高烧不退”,华北、黄淮一带40℃以上高温天气频频造访,让许多人“热到怀疑人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尽管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6月份北方多地频现40℃以上的高温并不常见。“事出反常必有妖”。一旦副热带高压北抬,长江中下游地区“出梅”,高温酷热天气会不会比往年更猛烈?

真相往往比想象的更“刺激”。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部分地区将偏高1℃至2℃,高温日数也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不过,环球同此凉热,被“炙烤”的不仅仅是我国。据中国科学报报道,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翻阅最近几年高温报道,“史上最热一年”“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凡此论调,似曾相识,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内多地屡破高温纪录

看今年高温的“夸张表演”

高温年年有,今年格外热——在近几年的夏天里,人们总能在网上刷到类似的话。今年,似乎又是一个“最热候选年”,并且,我们当中不少人已拥有了这样的“用户体验”:

2023年4月17日,对很多杭州人来说,本是普普通通的一天,然而当天下午“风云突变”——当日16时13分,杭州国家站实时气温飙升至35.0℃,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最早的高温日,同时也打破4月最高气温纪录。

国家气象局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因此,今年杭州的首个高温日,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

不仅杭州,全国各地的高温都在“卷”。

刚进入6月,我国就有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迎来今年“首个高温”,而且绝大多数属于“提前报到”:重庆、广州、成都等地提前一个多月;南京、合肥、济南等地偏早20天以上;武汉、天津、长沙、海口也比常年平均值偏早超过10天。

近几年,夏天来得越来越早、越来越热,是我们的错觉吗?或许真不是。

梳理中国气象大数据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来得越来越早,天数也在增多。省会级城市中,重庆、福州、杭州、海口等地高温天最多,年均日数超过30天;长沙、南昌、西安、武汉、广州等地“热力值”也不低,平均每年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南宁、郑州、石家庄、合肥、南京、上海、济南、天津、北京的年均高温日数多于10天。

北京的表现稍显“夸张”。在6月22日端午节这天,代表“北京温度”的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惊人地飙升至41.1℃,打破了自1961年以来长达62年的6月同期高温纪录。

全球多地高温同频

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

为什么今年的高温来得如此之早、如此之热?

国家特聘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气象界的“黄埔军校”之称,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赤道太平洋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正在快速发展,我国不少地区受高气压影响,太阳辐射造成增温较快,整体拉高了气温水平,因此人们早早感到“酷热难耐”。不过,高温的成因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为厄尔尼诺影响,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和短期的天气形势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罗京佳认为,2023年或许还不是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将会推动气温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2024年可能会创下更高纪录,而且未来平均气温预计会越来越高。

被“炙烤”的不只我国,全球皆是。

前不久,热浪席卷了印度,多地气温超40℃,其中北方邦巴利亚地区最高气温达42.2℃,比往年正常水平高出4.7℃;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的最高气温则达到44.7℃。

南亚热得难受,东南亚也不好过。

过去一段时间,泰国首都曼谷、普吉岛等地体感温度一度达到54℃;菲律宾部分地区体感温度逼近50℃;越南气温创新纪录,达到44.1℃;老挝则记录到43.5℃的高温,也打破其历史纪录。缅甸东部一城镇测得43.8℃的气温,为当地10年来最高。

欧洲多地也面临极端干旱的侵袭。西班牙国家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该国4月的干旱及炎热程度达到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同处北半球的美国亦高热不止。墨西哥湾沿岸的南部各州持续遭遇高温天气。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消息,得州休斯敦等地体感温度高达46~49℃不等。

盛夏未至,热浪已来。自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共有12次刷新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出现的年份。

所以,全球多地频现的“烧烤”模式,都是厄尔尼诺惹的祸吗?

世界气象组织(WMO)在5月初曾发布通报称,拉尼娜(La Niña)现象在持续了三年之后现已结束,热带太平洋目前正处于中性状态ENSO(既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

WMO预计,6月到8月,从ENSO中性转变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将增加到约70%,7月至9月将增加到80%。本月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也发布警报称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预计将持续到冬季。

不过,一个地区极端高温的出现,还与当地特定的天气形势有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一般是大气环流的非线性过程的结果。

极端高温还与全球变暖密不可分

但其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

除了厄尔尼诺等上述原因,极端高温天气反复出现,其实也与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密不可分。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的强度越强,对全球平均气温的提升也就越明显。比如2014年至2016年,厄尔尼诺的强度达到了超强级别,这三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创下新纪录。

根据世界天气归因小组(WWA)的研究,最近发生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中,全球变暖就起到核心作用。

而全球变暖除了相关的自然因素影响外,人为因素则是主因。这一归因在联合国领导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发布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这一报告的核心结论就是:科学界存在广泛共识,人类活动导致了地球变暖。

应对全球变暖,我们应当如何做?在罗京佳看来,从根源上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比如提倡新能源车代替传统燃油车等。

不过,罗京佳也认为,全球变暖是具有两面性的,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认知。其团队研究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对玉米、大豆、小麦、水稻这四类农作物的产量产生不同影响。比如在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年份,中国南方的稻米收获量会减少,“虽然也有个别地区,如俄罗斯的小麦等会出现增产;或者中高纬地区种植水稻产量也增多。”

罗京佳说,在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份,这几种农作物与之前几年的平均值相比都存在减产迹象,不过受到影响的地区与厄尔尼诺现象相比要小一些。“这些变化背后,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要充分利用它好的一面,避免它不好的一面,尽量减少带来的损失。”

面对极端高温

我们的耐热力退化了吗?

归根结底,我们更关心的,还是人们该如何面对极端高温。

人体到底能承受多高的温度呢?

有研究表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外界温度是24℃~25℃,湿度较小时,36℃~37℃的天气就是人体极限;湿度较大时,30℃就达到人体极限。温度达到40℃,就已超出人体极限。

潮新闻记者从杭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今年6月(6月1日至6月25日)和5月整月相比,中暑病人就已翻一倍。一旦“出梅”,杭州就会进入“炙烤模式”,按照往年急救出车数据可预测,今年中暑及相关病人数量也会随夏日的高温而攀升。

高温越来越频繁,人体更加耐热了吗?

许多实验证实,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热应激蛋白有关,体内热应激蛋白越多,耐热能力就越强。处于高温环境中的时间长了,应激蛋白的合成就会增加,从而使人体的热耐受能力增强。不过,空调正慢慢夺走人们的耐热本领。尤其是长时间坐办公室的白领等人群,其耐热应激蛋白随着“孵空调”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少。长时间吹空调冷风很容易把热气逼回体内,导致体内的热气排不出来,从而出现内热,造成身体功能紊乱。抗病能力一旦变低,感冒、发烧等症状就会找上门来,突然进入高温环境也就更容易中暑。

有专家表示,高温天气对健康带来最直接的不利影响是高温中暑,可以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症中暑,尤其热射病造成死亡的风险很大。

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鲁美丽介绍,热射病是指病人身体无法通过正常散热而使热大量蓄积引起体温升高,往往表现为高热、无汗、抽搐、意识不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拨打120。”鲁美丽建议,需要将病人移出高温环境,尽可能多地脱去衣物,并提醒其不要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给病人降温很重要,如有可能,将病人放入凉水中,水深最多没到病人颈部,或者向病人身上喷洒凉水。如果病人失去反应,并且呼吸不正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心肺复苏。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杭州市气象局等)

(来源: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兽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